USB TYPE-A接口是干嘛的?为什么不能正反插

确切地说,USB是USBTYPE-A,毫无疑问,它是最受欢迎和最受欢迎的标准接口。即使USBTYPE-C有取代TYPE-A的趋势,但在短时间内,大量附加设备仍不能完全转换为TYPE-C,电脑或其他数码设备上的TYPE-A型USB将继续成为主流接口。但是当你用电脑时,你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,即当你插入USB线或设备时,经常多次无法插入USB线,最后还要确认是否插入正反转。



与之相比,傻瓜式的TYPE-CUSB插拔方式更加方便。所以在座各位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TYPE-A型USB在设计之初没有采用可正、反插值方式呢?事实上,“从古到今”的各种标准接口,在防呆设计中都普遍采用“物理不兼容设计”的方式。从界面设计开始,一般人都不会考虑正反插值,而是考虑“反插值肯定插不上,所以也就不会刻意设计成可正反插值的样式”。


例如计算机上的各种标准接口,网线口,DP口,HDMI口,一些老式的如VGA接口,PS2接口等,都采用了物理设计的不兼容方式。例如晶体头部的突起,HDMI上宽下窄的异型设计,VGA上的针位错位设计,PS2/DP接口的凹槽设计等,都属于物理防呆设计中的不兼容问题。


其实TYPE-A型USB也属于物理防呆设计方案,它利用上下厚度不同的防呆设计来帮助用户判断正确的插入位置。但TYPE-A型USB的缺点是,与上面提到的那些比较明显的防呆设计相比,TYPE-A型USB的防呆设计不明显,而且采用了规则的矩形设计。它最大的失败不在于只能单向插入,而在于无法通过观察外观和触觉,简单而迅速地辨别正反后实现盲插。


所以很多时候在插入USB线时,往往是盲插多次无法插入,还是要费力再去确认正反插才能顺利插入。TYPE-A型USB之所以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正反插值,除了设计上的原因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口技术。实际上,所有技术的发展都是有持续性的,这也意味着在技术进步或突破方面,创新比创造更容易。首先要做的是在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设计原型,至于优化性能、结构、外观,甚至是用户体验,通常都是在随后的技术成熟后才做的。在目前阶段,最明显的例子是智能机器人领域。


返回USB接口。而TYPE-A型USB所处的数据传输技术领域也正按上述方式发展。USB接口的问世主要是为了设计一个通用的外部接口,它可以解决PCI这种内置、插拔性能差的接口的数据传输问题;它集成了PS/2、串口、并口这些不同规格、五花八门的接口,同时也解决了这些针形接口易损坏的问题。


因此,USB最初的设计并非为了插拔方便而做,而是一个集成化、集成化、易用的接口。因此,在技术的早期,USB接口并没有考虑到插入体验,也没有考虑到体积大小,这些在当时都属于细节问题。然而,随着技术的反复升级和变化,在TYPE-AUSB全面普及、成本降低后,考虑到后期技术发展模式的因素,即性能、外观、结构、用户体验等,也更符合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技术演变规律。


USB接口诞生于1994年,它的规格由Intel,NEC,Compaq,DEC,IBM,Microsoft,NorthernTelecom等几家公司联合开发,发明者是Intel公司的AjayBhatt。


Bhatt早年接受DesignNews采访时,谈到一些关于为什么USB接口不能直接做正反插值。这些费用是非常重要的原因。巴特认为,一种可正反插式设计,将使连线和电路的数量加倍,在新技术诞生的初期,成本是一个敏感的时期,即使再多一些,成本也会大幅上升,产品的价格也会大幅上涨。


实际上,USB第一代接口,即USB1.0,在USB1994年制定的时候就已经正式发布了,两年后,USB1.0正式发布了,但这个接口基本上只是早期的技术模型,没有实际应用价值。这样的话,对于一个还需要证明其可行性的技术来说,成本的增加是极其不利的,而且很可能会妨碍其推广和替代已有成熟技术。


到了1998年USB1.1接口的推出,USB规范才真正成为了标准接口。实际上,现在TYPE-C型USB接口之所以会选择傻瓜式的自由插拔设计,是因为技术成熟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,而USB技术的成本也能很好地控制,在此基础上,提高性能、用户体验就成为USB发展的大趋势。


尽管如此,就像开篇所说,TYPE-A型USB仍然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,特别是在PC机领域,更是与TYPE-A型USB分不开。那怎样才能一目了然地看到TYPE-A的正反两面呢?实际上,TYPE-A型USB在设计时也考虑了区分的方式,只不过与直接区分正反两个界面的物理设计相比,TYPE-A型USB型USB区分方式显得有些含蓄。